彰化竹塘/社區信仰

慈航宮

1981年4月20日下午,板橋市北海寺新塑一尊五尺七寸高、重達一千多台斤觀世音菩薩聖像,委為雲林縣台西鄉靈山寺到台西海埔地取海水開光點睛[1]。由蔡助田駕駛小貨車載著北上運回板橋,途經竹塘鄉台19線31.5公里至31.6公里之間的彎道意外翻車[2]

竹塘慈航宮的詹伯言表示,當時車上的小貨車司機及2名成人、3名女童乘客都未受傷,自行從車下爬出脫困,北海寺人員趕到現場後,雖雇用吊車要將神像吊到另一輛車運回板橋,但一開始卻不能如願,直到再向菩薩懇求能讓他們迎回,他日再將另一尊鎮殿菩薩暫留該地供民眾參拜,才得以如願,因此當地信徒認為菩薩有意選擇該地顯靈。[2]

慈航宮

當地鄉民在觀音像搬離的第二天早晨,就到雲林縣麥寮鄉雕刻一尊菩薩,安放原處接受信徒膜拜,並用帆布建立簡陋廟宇,燒香獻金紙[3]。車禍發生地的地主詹子文,得知消息從台北返鄉,決定把1分多稻田捐出蓋廟,連同毗鄰的3塊田地地主也響應捐地,再加上鄉內的砂石廠贊助土石填築基地,很快就湊足慈航宮新建資金與土地[1]。信徒也義務勞動填土,不到兩天半時間完成整地[3]

因廟址原先為農業用地,變更困難,在前任鄉長劉樹林支持下終於完成合法變更手續[3]。廟宇設計師梁紹英回憶在他南征北討的紀錄中,最讓他疲於奔命的是此廟,光是從他家鄉屏東跑彰化,就跑了七十多趟[4]。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占地六百坪,自1982年動工興建以來,歷經七年時間完成第一期主體工程,所需經費由全台各地信徒捐獻[3]

1988年12月23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由大型吊車將一千多台斤觀音菩薩像吊起過火,再用堆高機載送正殿安座。數以千計信徒觀禮,為竹塘鄉數十年來最壯觀的廟會活動。華視還在次年1月3日下午播出的電視節目《年年如意》詳細介紹人火安座大典整個過程。[5]

聯合報》當年報導的剪報,也經由管委會依原文編排式樣雕刻在紀念碑[1]。由地主詹子文擔任管委會主任委員[6]。約1990年左右再收購廟前廣場,作為停車場、興建公廁與宮牆[3]。廟址在光明路249-1號[7]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明航寺

竹塘明航寺位於彰化縣竹塘鄉竹村,早在民國四十餘年時,該寺尚是一座平房式的泥混磚的古建築,由當時皈依大陸雪峰寺當家之常悟老和尚為師的理明法師任第一代住持。明航寺對鄉土貢獻良多,每年均舉辦冬令救濟、施貧濟弱、電視弘法等活動,春秋兩季則舉辦有放生活動。

台灣省彰化縣
明航寺位於彰化縣竹塘鄉竹村,早在民國四十餘年時,該寺尚是一座平房式的泥混磚的古建築,由當時皈依大陸雪峰寺當家之常悟老和尚為師的理明法師任第一代住持,法脈屬曹洞宗,禪、淨雙修。因理明法師為紀念與慈航法師之一段法緣,遂以其「明」字配「航」名,取名為「明航寺」。  

明航寺

溯自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十七日,韋恩颱風侵襲,彰化沿海地區災情慘重,該寺亦難逃一劫,有鑑於今後之法務推展,塬有150建坪之侷促寺殿,不足以因應未來之需要,乃趁此颱風之逆增上緣而為全面之改建、擴建。前後工程,無論人力、物力、財力之籌劃,全靠智煌法師與同寺常住智昇法師、智玄法師、如清法師、如正法師、如德法師、如崇法師、如緣法師等比丘尼暨信眾,合力鳩資,歷經千辛萬苦,披星戴月,櫛風沐雨,所以致之。
如今該寺煥然一新的四層樓日式寶剎建築,寺地較前大五倍,建坪多出十倍。新寺一樓為寮房、齋堂與講堂,二樓為大殿與知客處,叄、四樓為香客房,可容納叄百餘位信徒住宿。大雄寶殿正首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右側供奉藥師如來佛,左側則為阿彌陀佛。寺宇採日式的建築風格,襯以寺前兩株修剪整齊的榕樹,十分莊嚴肅穆。緣於彰化縣竹塘鄉鄉民,務農為主,居民大都是信仰多神教,佛、道不分,自從明航寺新寺落成,在智煌師領導九位尼師的努力下,擴大法務與弘法工作後,移風易俗,此由每年定期舉辦法會,信徒來寺參拜者,人山人海,潮湧寺前,絡繹不絕於途,可見一斑。明航寺對鄉土貢獻良多,每年均舉辦冬令救濟、施貧濟弱、電視弘法等活動,春秋兩季則舉辦有放生活動。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佛圖網

竹塘三清宮
竹塘三清宮

本宮供奉主神,三山國王為明朝三位義結金蘭異姓兄弟武功蓋世,因救駕有功,屢助朝廷平亂盜匪,功績彪炳,天子感念其救國功勳欲封候賜為之婉拒,只接受三山國王之號。回歸山野,隱居於巾山、明山之間,佈施善德,辭世後上天感其忠貞不移,下詔敕封歸神,同班輔弼,替天行道,護國佑民,神靈常守於巾、明、獨山之間神績彰顯,潮州府百姓追懷三王之遺,澤遵照朝廷之封號興建三山國王廟,奉祀三位國王神像,萬世同瞻,千秋景仰,廟址廣東省潮州府揭揚縣,巾山、明山、獨山之間,亦即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廟名霖田廟落成之時聖上御駕親臨,並御筆賜牌『敕封三山國王』。

本宮主神一山國王,分靈自荷婆崙祖廟,相傳廣東省揭揚弟子馬義雄、周偷森二人自故鄉霖田廟佩帶『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台轉扺『荷婆崙』由國王奉詣在此開基佈施善德救民護境,彰顯神蹟,不可勝算,神威遠播,早年由本鄉竹塘及竹元兩村信眾由祖廟分靈奉祀三位國王,後來兩村分廟,大王及二王歸竹元村,而竹塘村分得三王,亦即獨山國王,早年沒有廟宇神像,由值年爐主迎回家中奉香,直到民國64年始在庒內民宅供奉,並由三王奉詣派乩五方室禁,並延請法師施法傳授,設壇救世,並成立委員會經過一段日子後,由信徒集資自購土地建廟,由興建委員會規劃進行,目前完成初步結構,並於民國96年農曆丁亥年十月十八日入火安座,後續工作作經費龐大尚須信眾弟子共同努力本宮目前誦經團有三團,分早晚班五方10名,乩童有五名每星期三、六為問事乩日。

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竹塘教會

竹塘教會位於濁水溪畔,隔著濁水溪與南岸的西螺相對。西元1932年尚無教會,信徒需前往四公里外的丈八斗(今稱「原斗」)教會參加聚會。交通極其不便,若遇風雨則老弱婦孺無法前往。遂由本地的莊興長老、陳查某長老、張統基執事、和莊德和執事等人發起籌設教會。1932年2月開始進行,而於同年7月在竹塘鄉竹塘村110號設立佈道,得宣教師劉忠堅牧師及多位牧長協助傳道。

竹塘教會

設立之初莊德和執事奔走交涉分設教會手續,也在鄉里間展開傳福音的工作,致使信徒數逐漸增加。主日崇拜則商請原斗、芳苑、大城、二林等教會傳道人前來協助,其中有周榮安、陳本來、李德結、楊照鑑等傳道人。1934年佈道所成立2年後,得中會協助聘得第一位專任傳道師陳本來先生擔任第一任正式傳道人。1935年由於信徒的增加,原址不敷使用,而於緊鄰購買店鋪作為禮拜堂。 

二次大戰其間,日本政府對福音的迫害,不得已停頓二年之久。

直到大戰結束,才再恢復聚會。1950年9月莊清華牧師赴任,與長執信徒同心奮興教會。根據第一回小會(和會)紀錄,竹塘教會於1950年12月9日會中決議興建禮拜堂。於1952年1月13日和會(第二次和會)中議決向台中中會聲請升格為堂會,並於當年受中會接納升格為堂會。第一任長老為莊得命,李梅;執事莊天賜,謝行緞。

教會於第二十回小會中決議敦請當時台中中會議長劉振芳牧師及財務部長吳天賜牧師協助推行新禮拜堂的建築。此後積極籌備建堂,並商請南部大會議長劉振芳牧師、台中中會議長戴反牧師等多位牧長協助,1952年12月26日舉行定基禮拜。1953年7月26日第四次和會中監選通過,聘莊清華牧師為第一任牧師。1953年12月3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此後教會經歷一段福音興盛、教會成長時期。由因為當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百週年倍加運動(1954-1965),竹塘教會也積極餐與,經歷農村宣教的興盛期。1962年主日禮拜人數達73人。其間竹塘教會也孕育出數位傳道人:莊清華、劉晉奇、鍾瑞能、莊賢道、莊懿仁、莊懿禮、莊道生、陳錦聰、莊惠珍、詹正義。

隨著1965年代台灣因為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及工業發展的經濟策略,引發台灣農村社會劇烈的變遷。農村人口外流,竹塘教會與其他農村教會一樣,受到人口外流的嚴重衝擊。竹塘教會也深受影響,教勢逐漸沒落。及至1987年竹塘基督長老教會只剩下11戶約30位信徒,經常只有10多人參與主日禮拜。

1988年起這間教會朝三方面推動教會更新的策略;靈命更新、事工更新、異象更新。在聖神的感動與帶領之下,這間教會對內獲得靈命更新、敬拜更新、基督肢體的增長;對外重視社區關懷與服務、走入社區。信徒由1988年的11戶增長至今日79戶,會員人數也由10多人增長至224人,主日禮拜人數120人。

資料來源:竹塘基督長老教會網站

竹塘天主教堂
竹塘天主教堂

聖若翰堂 525  彰化縣竹塘鄉竹林路一段275號

 1955 年,胡德克神父 (Fr.Wenceslaus.F.Knatek M.M.)任二林天主堂本堂。胡神父派傳道師林懷仁先生到竹塘傳教。 林懷仁傳道師到竹塘街上租了一間房屋(今電信局對面)04-8922045 展開竹塘的傳教工作,天林傳道師在竹塘街上教授要理,常騎腳踏車到新廣村蔡園,詹秋鳳先生家庭,和土庫仔謝財德先生家庭教授要理。

林懷仁傳道師在竹塘傳教一年。 1956 年,克德神父他調,康健神父(Fr.John P. Mckernan M.M.)任二林本堂。康神父將林懷仁先生調回二林,派陳天賜傳道師到竹塘,繼續林懷仁傳道師的傅教工作,天賜傳道師到竹塘正式成立道理班,由於當時慕道者逐漸增加,以致先前租的房屋不夠使用,所以臨時又租了一間房屋(今電信局),陳天賜傳道師白天在竹塘教授要理,晚上騎腳踏車到新廣村,庫仔等地傳教。

1958 年,瑪利諾會士馮拯生神父到竹塘,與陳天賜傳道師住在今電信局房屋,當時主教希望一鄉鎮一間聖堂,派馮神父籌畫在竹塘建一間聖堂。 馮神父與陳天賜傳道師積極籌備建聖堂事宜,也努力各村莊的傳教工作,1961年,新廣村教友詹秋鳳先生介紹買土地。 1962 年六月動工興建聖堂,1964年10月聖堂完工。 聖堂完工後,神父於1964年12月組聖母軍,每逢星期六下午開會,聖母軍協助堂區傳教工作促使教友熱心事主。

資料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