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竹塘/社區歷史

下拉式選單連結 ▾

竹塘在彰化縣西南方,隔濁水溪與雲林縣為鄰。地當濁水溪扇狀平原中心地帶,係東螺溪、西螺溪、新舊虎尾溪沖積而成,鄉名「竹塘」昔稱「內蘆竹塘庄」,1920年改稱竹塘庄;1946年將庄改為鄉,得為今名。 竹塘,出見於清道光年間彰化縣令周璽著彰化縣志中。其由來有二說:一即本區多低漥水塘地,佈滿天然植物,俗名約:「蘆竹仔」或「蘆狄」衍生,故先民由地形景觀取為「蘆竹塘」,隨後又依據靠海遠近謂「內蘆竹塘」,後再簡化為「竹塘」。 又有一說竹塘盛產竹木又密佈水塘,因以得稱,故有謂舊名竹頭,日本人改稱為「竹塘」。據清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陳夢林修朱羅縣志山川總圖時,在「水師坑」的位置,附近有塘、圳、社建置,隸屬二林社。康熙六十年改設二林堡;雍正元年設彰化縣;雍正十二年將二林堡劃分一部份為深耕堡。深耕堡及竹塘鄉、大城鄉前身。 同治年間二林堡、深耕堡繼續維持,但因盜賊猖獗不敢散居,故聚落合併若干,使得竹塘由原有的 十六庄變成九庄。 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日,彰化縣出張所隸屬於台灣民政支部;二三年,二林堡與深耕堡隸屬二林辦務署。二十四年歸屬北斗辦務署。 民國九年台灣改制,竹塘庄屬北斗郡;三十五年竹塘鄉隸屬北斗區。三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推行「台灣省縣市地方自治法」,由縣直接指揮監督鄉、鎮、縣轄市。竹塘鄉隸屬於彰化縣內,共轄十四村。 撫今追昔, 我們期望以「農業、觀光、祥和」作為全體鄉民共同努力的目標。

資料來源:竹塘鄉公所

竹塘庄役場全景及職員合照(舊的竹塘鄉公所)
圖來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今日竹塘

  竹塘鄉屬濁水溪扇狀平原中心,係由濁水溪分流的東螺溪、西螺溪沖積而成。「竹塘」一名由當地先民開發前的景觀而得名,雖以不復當時蘆竹叢生、窪地水塘遍部之景象,但是竹塘的名子卻是道道地地的古時後的自然生態寫照。

  竹塘鄉的土地也是濁水溪千年萬年以來沖積而來,由於土質肥沃,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孕育出新新向榮的農業景觀,除濁水米之外有蔬菜、葡萄、釋迦、火龍果、水蜜桃、高接梨、西瓜等,一一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竹塘儼然是一個農業的百寶「鄉」,只要流汗,要什麼有什麼。 

  全鄉土地約有三分之二為耕地,一半以上均為農戶,境內皆為平地,因距海遠,又臨濁水溪,是一個「風尾水頭」的好地方,為一典型的農業鄉,農產豐富,少數工商仍以農業相關產業為主,如米粉、洋菇的加工,全台最著名的三好米就是在竹塘鄉,名聞全台的「新竹米粉」,許多原是由竹塘代工,近年來才逐漸以「竹塘米粉」打開市場與知名度。

  濁水溪從上游帶來黏性高的褐黑色土壤,配合濁水灌溉,適合種植稻米,生產出家喻戶曉的良質濁水米。鄉民張茂盛、蔡啟華所種植的台梗九號稻米及莊典男、許阿新夫婦的台南11號,入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舉辦的「全國十大經典好米」。    

濁水混汗水 粒粒皆飽滿

  竹塘鄉佔地利之便,引用濁水溪水灌溉,品質自然優於地下水灌溉生長的稻米。稻農都是世居於此的鄉親,與土地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濁水加汗水所種植的稻米,粒粒飽滿,口感香甜軟Q,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肯定。

  竹塘鄉農會近年以輔導栽培台梗九號、台南11號良質米,都是受歡迎的品種,品質聞名全國,參加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分別於民國94年榮獲優勝獎、民國95年榮獲亞軍,更於96、98、99、100、101、102年6年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之殊榮。

  台梗九號米粒飽滿,在名米種中Q度高且富彈性,即使冷了也不減美味,用途廣可以製作為壽司、米糕、粥及各種米食料理,樣樣好吃。  

穩住七連霸冠軍米

  103年彰化縣竹塘鄉推舉黃金標、林再益與廖德發農友生產的「台梗九號米」,參加首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不負眾望勇奪冠軍,讓竹塘米在歷屆全國稻米比賽中七連霸,穩住全國冠軍米的寶座。

  農糧署為鼓勵農民生產良質米,繼「全國十大經典好米」之後,又創新推出以鄉鎮為主體的「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以鄉鎮市為單位,並以各品項的稻米來區分項目,可分為台梗2、3、9號、台南11號、高雄145號、台農71號、桃園3號以及不分品種的挑戰組等8組,經農藥殘留檢驗與品種檢定,符合參賽條件的14個縣市,52個鄉鎮地區,共組成90個隊伍來參賽,比經典好米多出三成參賽隊伍,在競爭激烈、嚴謹評比下,由竹塘鄉農會推舉黃金標、林再益與廖德發三位農友生產的稻米,勇奪第一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台梗九號組」的冠軍。   

風尾竹塘 竹塘放光

  竹塘鄉境內平地,因距海遠,又臨濁水溪,是一個風尾水頭的好地方,為一典型的農業鄉,農產豐富,少數工商仍以農業相關產業為主,如米粉、洋菇的加工,全台最著名的三好米就是在竹塘鄉,名聞全台的新竹米粉,許多原是由竹塘代工,近年來才以竹塘米粉打開知名度。

  稻農與稻田早以培養出深厚感情,最佳的環境,最用心的種植,生產出來的稻米粒粒飽滿、鮮度夠、光澤亮、Q度足、口感香,深受消費者喜愛。竹塘鄉出外打拼的子弟,返鄉地一件事就是要吃一餐家鄉生產的米食,同時帶一包到工作地以解鄉愁。

  在農會積極推廣下,連續6年榮獲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榮耀,農民莊典男、許阿新、張茂盛、蔡啟華,皆是經典好米得主,利用在大榕公舉辦「好米樂榕榕」的大型活動場合,鄉公所特地製作匾額贈送,並且舉辦經典好米得主講座,聘請莊典男、張茂盛、蔡啟華三人現身說法,說明如何栽培出好米的心得分享。

  市售包裝米如三好米、中興米大多採自竹塘鄉所產,但竹塘二字卻仍默默無聞,離開彰化縣就少有人知道在哪,鄉公所鑒於此,積極於竹塘為名,推廣竹塘與竹塘米食,讓偏遠農鄉也有光芒散發,102年12月14日假九龍大榕公廣場舉辦竹塘米食品嚐活動,成功的行銷了竹塘米。

  在食品安全日益受消費者重視的今天,竹塘米是貨真價實存在的好米,沒有參進口米,每一粒都是農民辛苦灌溉培植出來的,是我們引以為傲的。
  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0%,稻米自給率約90%,過去總認為將土地開發成工業區、商業區或科學園區才能提高產值,促進地方發達,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未來糧食不僅僅食物,而是戰略武器!全球的糧食高價時代危機已經到來!竹塘鄉得天獨厚,是一個優良的糧食生產地,未來將視台灣重要的戰略位置。
    沒有農業就沒有工商科技的進步,更沒有世界文明,有農業條件國家無一放棄農業,雖然佔社會整體產值極低,但沒有農業,無異被別人掐住喉嚨 

找回插秧人 稻香文化史

  要提高糧食自己率,就需地盡其利,獎勵生產,把農業人口找回來,還可降低失業率,恢復農村僕實溫馨的人情味,調合失序的工商價值錯亂觀,發揚祖先刻苦精神,再造21世紀儒家光華。

  我們是米食的民族,對稻米情有獨鍾,賦予它多樣性名稱與功能,幼苗稱為秧,故播種稻米稱為插秧,插秧後才稱為稻,收割後果實稱為粟,去殼後才稱米,煮熟後稱為飯、粥,也可加工成粽、粿、糕、餅,我們的祖先把它創造出來無一是對米的鍾愛,因為米養活我們五千年,一部中華文化史就是一部稻香文化史。

  從前農村所有活動都是以米或稻穀為標的的信物,如民間互助會以稻穀為標的,理髮包年制也以稻穀抵價,婚喪喜慶神明拜拜更是不能沒有米。

       竹塘鄉得天獨厚,在這塊濁水溪冲積平原上,有最優良的稻米區,品質與單位面積產量皆冠全台,每公頃每期產量可達10000公斤以上,雖然少工商發展,依然可以以稻米打響知名度。所以推銷竹塘的觀光,就必須與米結合,活動現場讓民眾品嘗竹塘道地米食滷肉飯和炒米粉,獲得很好的成果,竹塘農會銷售的竹塘米總是供不應求,因為我行銷成功。
  在縣府積極輔導推廣下,推動在地觀光產業,竹塘好米成為好米故鄉的最佳代名詞。   

資料來源:竹塘鄉農會

  本校原屬於二林公學校之分校,至民國九年三月三十一日獨立為內蘆竹塘公學校,念其建業艱難,繼承匪易,而光陰如梭不覺已經八十年,在這八十年來,由地方熱心教育士紳、家長以及教育界同仁個自聚精竭智貢獻心力慘淡經營,終於由簡陋設備而成為幾乎完美之學府。曾經分設長安、民靖、田頭、土庫等國小,各自蒸蒸向榮,至今畢業生已有一萬多人。校名由時代的演變而更易,創立時稱為內蘆竹塘公學校,至民國十年五月改稱竹塘公學校,民國十七年三月設立長安分校,民國三十年四月改稱為竹塘國民學校,同年長安分校獨立,迨民國五十七年頒佈命令實施九年制國民教育又改稱竹塘國民小學。名稱雖更易數次而內容之設備越來更充實。光復後先後增設田頭國小、民靖國小二校,因此學區縮小為四個村-竹元、竹塘、五庄等村和樹腳(大彎)、新廣(新吉庄、廣福庄、新庄)林(四鄰)、溪墘(蚵子底),隨之班級與學生年年減少,現有班級二十一班,學生約六百多人。七十五年三月核准附設幼稚園一班,八十四年九月設立資源班一班。是一所規模完善的理想學校。 

資料來源:竹塘國小

  竹塘國中自民國50年奉准籌設,民國57年改制為國民中學,為竹塘鄉最高學府。學校校舍新穎,師資年輕富教育熱忱,教學設備完善,學習環境舒適。本校強調學習機會均等,重視學生課業學習及生活常規,並鼓勵學生勇於表現學習成果。教師團隊表現受到社區與家長肯定,榮獲彰化縣品德教育及閱讀教育特色學校認證。 

資料來源:竹塘國中

  1981年4月20日下午,板橋市北海寺新塑一尊五尺七寸高、重達一千多台斤觀世音菩薩聖像,委為雲林縣台西鄉靈山寺到台西海埔地取海水開光點睛[1]。由蔡助田駕駛小貨車載著北上運回板橋,途經竹塘鄉台19線31.5公里至31.6公里之間的彎道意外翻車[2]

竹塘慈航宮的詹伯言表示,當時車上的小貨車司機及2名成人、3名女童乘客都未受傷,自行從車下爬出脫困,北海寺人員趕到現場後,雖雇用吊車要將神像吊到另一輛車運回板橋,但一開始卻不能如願,直到再向菩薩懇求能讓他們迎回,他日再將另一尊鎮殿菩薩暫留該地供民眾參拜,才得以如願,因此當地信徒認為菩薩有意選擇該地顯靈。[2]

當地鄉民在觀音像搬離的第二天早晨,就到雲林縣麥寮鄉雕刻一尊菩薩,安放原處接受信徒膜拜,並用帆布建立簡陋廟宇,燒香獻金紙[3]。車禍發生地的地主詹子文,得知消息從台北返鄉,決定把1分多稻田捐出蓋廟,連同毗鄰的3塊田地地主也響應捐地,再加上鄉內的砂石廠贊助土石填築基地,很快就湊足慈航宮新建資金與土地[1]。信徒也義務勞動填土,不到兩天半時間完成整地[3]

因廟址原先為農業用地,變更困難,在前任鄉長劉樹林支持下終於完成合法變更手續[3]。廟宇設計師梁紹英回憶在他南征北討的紀錄中,最讓他疲於奔命的是此廟,光是從他家鄉屏東跑彰化,就跑了七十多趟[4]。建築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占地六百坪,自1982年動工興建以來,歷經七年時間完成第一期主體工程,所需經費由全台各地信徒捐獻[3]

1988年12月23日,舉行入火安座儀式,由大型吊車將一千多台斤觀音菩薩像吊起過火,再用堆高機載送正殿安座。數以千計信徒觀禮,為竹塘鄉數十年來最壯觀的廟會活動。華視還在次年1月3日下午播出的電視節目《年年如意》詳細介紹人火安座大典整個過程。[5]

聯合報》當年報導的剪報,也經由管委會依原文編排式樣雕刻在紀念碑[1]。由地主詹子文擔任管委會主任委員[6]。約1990年左右再收購廟前廣場,作為停車場、興建公廁與宮牆[3]。廟址在光明路249-1號[7]。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竹塘明航寺位於彰化縣竹塘鄉竹村,早在民國四十餘年時,該寺尚是一座平房式的泥混磚的古建築,由當時皈依大陸雪峰寺當家之常悟老和尚為師的理明法師任第一代住持。明航寺對鄉土貢獻良多,每年均舉辦冬令救濟、施貧濟弱、電視弘法等活動,春秋兩季則舉辦有放生活動。

台灣省彰化縣
明航寺位於彰化縣竹塘鄉竹村,早在民國四十餘年時,該寺尚是一座平房式的泥混磚的古建築,由當時皈依大陸雪峰寺當家之常悟老和尚為師的理明法師任第一代住持,法脈屬曹洞宗,禪、淨雙修。因理明法師為紀念與慈航法師之一段法緣,遂以其「明」字配「航」名,取名為「明航寺」。
溯自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十七日,韋恩颱風侵襲,彰化沿海地區災情慘重,該寺亦難逃一劫,有鑑於今後之法務推展,塬有150建坪之侷促寺殿,不足以因應未來之需要,乃趁此颱風之逆增上緣而為全面之改建、擴建。前後工程,無論人力、物力、財力之籌劃,全靠智煌法師與同寺常住智昇法師、智玄法師、如清法師、如正法師、如德法師、如崇法師、如緣法師等比丘尼暨信眾,合力鳩資,歷經千辛萬苦,披星戴月,櫛風沐雨,所以致之。
如今該寺煥然一新的四層樓日式寶剎建築,寺地較前大五倍,建坪多出十倍。新寺一樓為寮房、齋堂與講堂,二樓為大殿與知客處,叄、四樓為香客房,可容納叄百餘位信徒住宿。大雄寶殿正首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右側供奉藥師如來佛,左側則為阿彌陀佛。寺宇採日式的建築風格,襯以寺前兩株修剪整齊的榕樹,十分莊嚴肅穆。緣於彰化縣竹塘鄉鄉民,務農為主,居民大都是信仰多神教,佛、道不分,自從明航寺新寺落成,在智煌師領導九位尼師的努力下,擴大法務與弘法工作後,移風易俗,此由每年定期舉辦法會,信徒來寺參拜者,人山人海,潮湧寺前,絡繹不絕於途,可見一斑。明航寺對鄉土貢獻良多,每年均舉辦冬令救濟、施貧濟弱、電視弘法等活動,春秋兩季則舉辦有放生活動。

資料來源:彰化縣政府、佛圖網

  本宮供奉主神,三山國王為明朝三位義結金蘭異姓兄弟武功蓋世,因救駕有功,屢助朝廷平亂盜匪,功績彪炳,天子感念其救國功勳欲封候賜為之婉拒,只接受三山國王之號。回歸山野,隱居於巾山、明山之間,佈施善德,辭世後上天感其忠貞不移,下詔敕封歸神,同班輔弼,替天行道,護國佑民,神靈常守於巾、明、獨山之間神績彰顯,潮州府百姓追懷三王之遺,澤遵照朝廷之封號興建三山國王廟,奉祀三位國王神像,萬世同瞻,千秋景仰,廟址廣東省潮州府揭揚縣,巾山、明山、獨山之間,亦即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廟名霖田廟落成之時聖上御駕親臨,並御筆賜牌『敕封三山國王』。

本宮主神一山國王,分靈自荷婆崙祖廟,相傳廣東省揭揚弟子馬義雄、周偷森二人自故鄉霖田廟佩帶『敕封三山國王』香火來台轉扺『荷婆崙』由國王奉詣在此開基佈施善德救民護境,彰顯神蹟,不可勝算,神威遠播,早年由本鄉竹塘及竹元兩村信眾由祖廟分靈奉祀三位國王,後來兩村分廟,大王及二王歸竹元村,而竹塘村分得三王,亦即獨山國王,早年沒有廟宇神像,由值年爐主迎回家中奉香,直到民國64年始在庒內民宅供奉,並由三王奉詣派乩五方室禁,並延請法師施法傳授,設壇救世,並成立委員會經過一段日子後,由信徒集資自購土地建廟,由興建委員會規劃進行,目前完成初步結構,並於民國96年農曆丁亥年十月十八日入火安座,後續工作作經費龐大尚須信眾弟子共同努力本宮目前誦經團有三團,分早晚班五方10名,乩童有五名每星期三、六為問事乩日。

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會興起拜訪「竹塘詹宅」的念頭,是在閱讀李乾朗教授所編著的「台灣近代建築風格」中提到鹿港大木匠師施水龍的作品中,引介竹塘詹宅內部 的施作,對其以(ART DECO)裝飾風格融合傳統工藝的創新感到佩服,於是決定親自一賭風采。因為竹塘鄉就在二林隔壁,以為可享地利之便,但萬萬沒想到車程不出二十分鐘的短距,勘查溯源的過程卻足足耗時一個月之久。 

竹塘鄉「詹」是大姓,在日據初期日人招墾彰化竹塘、二林、埤頭,當時苗栗卓蘭詹氏家族亦加入招墾移民至此(竹塘)。這一次客家移民已經不是逃避械鬥的移民,而是計畫式的招墾移民,這也是為何竹塘、二林、埤頭三鄉鎮一帶有客家風俗的起源。但由於是招墾移民的關係,對當時的閩南主流社會並沒有阻抗性,以至於客家血源漸漸在後世被淡忘或者忽略。 

所以竹塘處處是「詹宅」,卻都不是我心儀的「詹宅」。網路的搜尋與公部門的詢問均無法得到明確訊息,最後只能用最草根的「田野調查」方式進行追蹤;不過最笨的方法,往往是最好的方法;而且過程中無意間還多認識了好幾幢藏身於田野間的民居古厝 與趣味的街屋。 

但是,我無法形容第一次看見「詹宅」時,驚訝與失落的心情;驚訝的是這麼一座高雅的宅院竟然淪落到無人居住,近乎荒廢的下場;失落的是庄內附近的多位老人家,竟拒絕或者是迴避有關於對「詹宅」的詢問,而口氣中隱約嗅出許多不可言喻的神祕味道。 

就是這種隱晦不明,再次激起我「一探究竟」的鬥志,也從此開始與「竹塘詹宅」結緣。 

「竹塘詹宅」確實有一段坎坷的身世背景。詹宅經歷過兩次大的變遷,現貌為1932年詹仁華所建。詹仁華係日據時期竹塘農會創會理事長,其父親為詹日記, 曾擔任區長之職,為當時竹塘首富,擁有田地約200甲。 

1925年間詹日記於現址興建一進三護龍的合院,但在興建過程,承建包工師傅(同鄉,也姓詹有親戚關係)三番兩次藉故增加費用,詹日記雖多應允給付,但在三合院完工後,詹家卻隨即發生許多不平安的事件,其中三個孫子志勇(昭雲之子)、志龍(仁華之子)、志宜(芳勒之子(志宜為仁華堂兄弟金長之子)正值二十幾歲的青年,卻連續不幸因病去世。次子詹仁華興起拆屋「緝兇」並重建的念頭。 

但是拆屋「緝兇」的過程,單單「法事 」前後就耗費近六十天,這六十天從廟裡請來媽祖、帝爺公做關起「童」,每天都要普渡,土庫村的村民家家戶戶,每天要提供祭品,晚上緊閉門窗不能出門,是當時竹塘有名的鄉野傳奇事件。 

後來,乩童真的在三行瓦間找到符咒與麻雀乾,在正廳門斗中找到金紙包著三撮香灰,按民間奇門習俗,將符咒與麻雀乾、香灰燒掉即可免除大禍,但是若燒燬這些奇門之物,下咒之人必死無疑。 

但由於詹姓的建屋師傅,苦苦央求,詹仁華仁心,乃將這些奇門之物丟入糞坑,不過,詹姓師傅不久還是過世了。 

之後,詹仁華乃決定聘請大陸高明地理師重新規劃方位,並著手設計合院,但這已經是1932年的事。 

1932年日據台灣的磚塊與水泥的生產,已經可以充分供應民 間需求,尤其是洗石子的工藝大量出現,但還是以木構加強磚造為主。「竹塘詹宅」即是當時民間富裕人家的典型代表。 

新建的「竹塘詹宅」佔地約2000坪,填平外圍水池,是二進五護龍的合院建築,並建左外護龍四連間供詹家教師詹培勳居住,以便教育子孫,外牆洗石子的壁體與瓷磚均為草綠色 為主,木構漆色使用淺藍灰,這個色澤是極為少見的選擇。

內部的木工則是聘請鹿港名匠施水龍設計,目前留下的遺跡, 室內仍處處可見木工師傅在工藝表現與創新的巧思,而兩側廂房以和室拉門,使整個格局出現高度的穿透性,突顯出開朗的空間性格。尤其是以窗飾工藝更是後來研究台灣近代建築風格時,常常會被提起的代表作品。 現今廳中僅留的蔡榖仁的題聯卻被噴漆破壞,原有郭新林的畫作也被割取,廳堂匾額均已散失, 實在令人感到痛心。

不過,詹仁華與他精心擘畫的宅院並沒有緣份,就在竣工前,不幸過世,又再次為詹宅蒙上一層陰影。1955年詹仁華之四子詹志坤,曾當選彰化實施地方自治的第三屆縣議員 ,是竹塘的一件大事。1970年後詹宅逐漸拆除日式矮牆與圓型水池,改為大庭院。1999年921大地震,前廳屋構震裂,原本居住右護龍之詹家後人, 也搬離現址,留下如今現貌,令人不勝噓唏。 

我們可以理解社會變遷過程中交互興替的必然現象,但是許許多多逐漸式微的地域性民居古宅,因無歷史建築的審定,大都在社會的冷漠與後代子孫大意中被犧牲 ,留下許多令人扼腕的遺憾。

「竹塘詹宅」的窘境,只是台灣本土文化流失的一個小縮影,但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台灣社會對日據時期的殖民記憶,不是選擇遺忘就是跳接。

而我能做的只有聆聽與尊重,並忠實紀錄所見、所聞、所想,還有留下些許未來供後人憑弔的影跡。

首先必須說明,清領時期濁水溪大小改道無數次,人們為河道命名的速度卻趕不上改道的速度,當時人往往拿現成溪名胡亂套在溪流頭上,加上當時的地圖沒有使用科學比例尺,因此古地圖的相對位置和溪名僅供參考,真相尚無定數。比方說「東螺溪」這個名字,在清領時期代表的究竟是哪條溪流,今天仍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東螺溪是日治時期的西螺溪,也就是現在的濁水溪河道;另一派認為日治時期的東螺溪就是清朝的東螺溪。
事情當然沒有這麼單純。 

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裨海紀遊

 西元1695年(康熙三十五年)冬,福州火藥庫爆炸,硫磺硝石付之一炬。隔年郁永河自告奮勇來臺採硫,三年後他的名作《裨海紀遊》刊出,成為首部詳細記載臺灣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書中關於東螺溪的原文節錄如下:
「初八日……天既曙,復渡牛跳溪,過打貓社、山疊溪、他里務社,至柴裡社宿……」
「初十日,渡虎尾溪、西螺溪,溪廣二三里,平沙可行,車過無軌跡,亦似鐵板沙,但沙水皆黑色,以臺灣山色皆黑土故也。又三十里,至東螺溪,與西螺溪廣正等,而水深湍急過之。轅中牛懼溺,臥而浮,番兒十餘,扶輪以濟,不溺者幾矣。既濟,值雨,馳三十里,至大武郡社,宿。……」(裨海紀遊‧卷中)
這裡告訴我們打貓社(民雄)以北有山疊溪,山疊溪北邊有他里霧(務)社(斗南)和柴裡社,再往北依序有虎尾、西螺、東螺三條溪和大武郡社。提供的資訊實在不多。 

高拱乾《臺灣府志》

  本書於西元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編成,西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也就是郁永河來臺前一年)刊行。以下是卷一的一段文章,它是研究濁水溪沖積平原最早的文獻,「東螺溪」一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這裡:
「一曰山疊溪,源流有三:南從鹿子埔之北流過西北,與中流會;中從斗六門(斗六)山之南流過西南,與南流合;遂西過覆鼎山北,又北折過打貓社(民雄),至石龜之南,復與北流會,同為山疊溪。至笨港(今日北港、新港之間),入於海。其北流,則又從斗六門山西出者也,經柴里社、猴悶社、他里霧社,而與南流、中流合。
一曰吼尾溪,自斗六門西,過柴里社,南折至猴悶社(斗南158甲鄉道古坑路邊、座標23°39’41.0″N 120°30’23.5″E處有猴悶溝)之北,又折過他里霧北,受麻芝干社(即貓兒干社,位於崙背)細流。至南社(今麥寮、崙背)而西,入於海。
一曰東螺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溪同流,西至東螺之眉里社(Balbeijs,今北斗、溪州交界處)分支北流,西過西螺社(Soreau),又西過麻芝干社,為北社溪。西入於海。
一曰大武郡溪,自斗六門與吼尾、東螺二溪合流,西過大武郡(Tavocol,今田中、社頭),經柴里社之西支分,北流過東螺社(Dabale-Bao-a-ta,今北斗、埤頭交界處)、大突社(Taytoet,今溪湖北),從二林社(Tarkais或Gilim)之北(約莫是今日埔鹽) ,同三林港(二林溪出海口,今芳苑鄉永興村。另有一說在大城,但此說在這裡明顯不合理,故不採用。) 入於海。」
山疊溪明顯就是現在的北港溪,它北邊的支流就是現在的虎尾溪;吼尾溪既然跑到斗南又流到崙背,大概就是現在的新虎尾溪(另有一種說法,新虎尾溪在18世紀中葉的洪水中才被沖出來,此是外話。);這裡的東螺溪經過溪州、西螺、崙背和麥寮,應該就是今天的濁水溪河道(西螺溪),這順便很合理的解釋了為什麼「西螺溪」這個名字沒在這裡出現,而大武郡溪既然能經過田中、溪湖與埔鹽而在芳苑北部(或許就是今天的萬興大排)出海,代表它就是今天的東螺溪了。
附帶一提,《臺灣府志》這部書的主編者高拱乾在西元1691年到1695年間擔任臺廈道(全名很長,叫做「福建分巡臺灣廈門兵備道」),道是清朝的特殊行政區劃,等級介於省和府之間。臺廈道的長官也叫做臺廈道,當時有軍權和政權,是臺灣府和廈門府的最高管理者。 

地圖臺灣(請點擊)

這個網站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將歷代臺灣地圖數位化的網頁,有許多不同的數位化古地圖。連結到的是17世紀初的《康熙台灣輿圖》數位版,進入網站後請按「中部地圖」。可以看到,西螺溪又出現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的濁水溪(位在東螺社和西螺社之間),而東螺溪也和今天的舊濁水溪吻合,虎尾溪還是今日的新虎尾溪,今日的虎尾溪當時則稱為三疊溪。

地圖臺灣(請點擊)

雍正之後

  1723~1728年之間的《雍正臺灣輿圖》、1724年的《諸羅縣志》和1741年劉良璧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都記載東螺溪在海豐港出海,東螺溪一詞在當時指的還是現在的濁水溪。《諸羅縣志》圖中的大武郡溪出海口已經從三林港(二林溪河道)移到鹿竹港,這段時間濁水溪沖積平原可能發生了很嚴重的水災,大突、二林、東螺、眉裡、南社等原住民部落全都遷到了縱貫道(南北大路)東邊。但《雍正臺灣輿圖》裡的部落卻全遷回了原本的地域。(參見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新北市,衛城出版,2014.06,頁31~33。)
西元1749年到1792年之間的四十四年,濁水溪發生了十一次水災,平均四年就淹一次水。  

西元1760年的《民番界址圖》描繪東螺溪、三條圳和西螺溪的方式非常不合比例,只能從相對位置去判斷(事實上這幾乎是所有清代古地圖的通病。),東螺溪流經眉裡社(溪州)附近,可能是魚寮溪或現在的濁水溪網流之一,三條圳就是之前一直提到的東螺溪海豐港(在麥寮鄉)出海口,而西螺溪則從貓兒干社(崙背鄉)南方出海,不過圖中只有「二林港」,對今日的東螺溪沒有記載。
大約同時的《乾隆臺灣輿圖》則把西螺溪畫成南北向,標為「卓塭厝西螺新溪」,從西螺東方經過,虎尾溪則標為「諸(羅)彰(化)交界」,下游又分為新、舊兩條虎尾溪。
從以上清領前期的地圖及文獻記載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當時的「東螺溪」指的大多是今天的濁水溪,只有最原始的《康熙臺灣輿圖》用西螺溪指濁水溪、東螺溪指今日的舊濁水溪(東螺溪),而且當時的舊濁水溪是從今天的芳苑二林溪出海的。
  2. 當時多用「大武郡溪」稱呼今日的東螺溪,但常被忽略。
  3. 濁水溪在當時改道的程度猶勝於人翻臉,河道眾多。(但是否真的有所謂「主流」存在呢?還是只有相對的水量多而已?)
    最後一點,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正如開頭所說,清領時期人們為河道命名的速度趕不上改道的速度,往往拿現成溪名胡亂套在溪流頭上,地圖也沒有使用科學比例尺,因此古地圖的相對位置和溪名僅供參考,真相尚無定數。

清乾隆年間鹿港人陳四芳在今溪州街區之西北開鑿莿仔埤圳,灌 溉溪州、北斗、埤頭、竹塘、大城、二林、芳苑一帶,使水田得以開 發,日治時期於1901年頒佈「臺灣公共埤圳規則」莿仔埤圳列入公共 埤圳。 

竹塘教會位於濁水溪畔,隔著濁水溪與南岸的西螺相對。西元1932年尚無教會,信徒需前往4公里外的丈八斗教會(今原斗教會)參加聚會。交通極其不便,若遇風雨則老弱婦孺無法前往。遂由本地的莊興長老、陳查某長老、張統基執事和莊德和執事等人發起籌設教會。

1932年2月開始進行,而於同年7月在竹塘鄉竹塘村110號設立佈道,得宣教師劉忠堅牧師及多位牧長協助開始傳道。主後1953年經第一任牧師莊清華奔波籌備,並獲得林垂芳劉秀霞夫婦捐贈土地,建造今日竹塘教會的禮拜堂。

  • 靈命、事工、異象三面向推動教會宣教與更新

彰化縣的竹塘鄉,是稻米的故鄉,隨著四季變化,鄉野間時而青蔥一片,時而金黃稻浪,位於濁水溪出海口,夕陽總是火紅的大大一顆,這片顏色鮮明的農村,沒有省道、鐵道經過,14個村莊以農作守護肥美的土地。

竹塘教會位於濁水溪畔,隔著濁水溪與南岸的西螺相對。西元1932年尚無教會,信徒需前往4公里外的丈八斗教會(今原斗教會)參加聚會。交通極其不便,若遇風雨則老弱婦孺無法前往。遂由本地的莊興長老、陳查某長老、張統基執事和莊德和執事等人發起籌設教會。1932年2月開始進行,而於同年7月在竹塘鄉竹塘村110號設立佈道,得宣教師劉忠堅牧師及多位牧長協助開始傳道。主後1953年經第一任牧師莊清華奔波籌備,並獲得林垂芳劉秀霞夫婦捐贈土地,建造今日竹塘教會的禮拜堂。

隨著1965年代台灣因為加工出口區的設置,及工業發展的經濟策略,引發台灣農村社會劇烈的變遷。農村人口外流,竹塘教會與其他農村教會一樣,受到人口外流的嚴重衝擊。竹塘教會也深受影響,教勢逐漸沒落。及至1987年竹塘基督長老教會只剩下11戶約30位信徒,經常只有10多人參與主日禮拜。

1988年是竹塘教會的轉捩點,主要的原因是:首先是彰化中會鼓勵竹塘教會追求更新;其次是新來的傳道人採取宣教導向的牧養方式。24年來竹塘教會朝3方面推動教會的宣教與更新,其更新的面向就是「靈命更新」、「事工更新」與「異象更新」。

近年來竹塘教會的增長雖然不是非常迅速,但是卻是健康穩健,滿有異象,邁向宣教的教會。教會變得年輕化,平均年齡是37歲;教會有新生命,約有一半的信徒是第一代的基督徒;2010年主日禮拜的平均聚會人數,首次突破百人。教會自我期許能成為一間「生命的給予者」,是一間365天、如同7-11全年無休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五,教會有生命的事工「向日葵學園中輟生輔導工作」、「永齡希望小學」(課後輔導、弱勢家庭學童關懷)。禮拜六與禮拜天是一間傳統的教會,追求查經禱告、享受敬拜的喜悅。「靈命更新」上最重要的就是培育信徒成為門徒,建構365天的禱告祭壇,回復長老教會優美的「早天祈禱會」傳統,並盡心的引導信徒讀聖經、將生命扎根在神的話語。靈命更新幫助教會建立健康的神學、價值觀與態度,脫離世俗化的干擾與影響。竹塘教會更戒慎的追尋何謂全備福音?何謂整全的宣教?。孕育健康的神學觀念,實在是教會永續生存的重要工作。

「事工更新」幫助竹塘教會從一間傳統的牧養型教會,轉變成為宣教導向的教會。更致力成為沒有圍牆的教會,365天的教會。禮拜一到禮拜五,竹塘教會是一間社區宣教的教會,禮拜六與禮拜天就是一間供養靈命的教會。這種觀念並不新穎,而是延續初代教會各種教會觀的整合。

「異象更新」激勵著竹塘教會不斷的省思,耶穌對竹塘教會的期待為何?教會如何成為社區的祝福?耶穌的教會並不是以體制為主,而是以功能與使命為主。道成肉身的教會,是為人們存在,成為人們的祝福。我們盼望這間教會深深地建立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與真理上,靈魂體都得以健壯;如同創於529年的聖本篤會,在1500年後仍然對世界有影響力。

  • 中會裡的美麗夥伴關係

    竹塘教會有段非常有意義的策略,就是中會的協助與扶持。15年前,竹塘教會一年的奉獻,不足以支付全職的傳道人足夠的謝禮,但是彰化中會出面匯集中會內幾間教會的力量,定期並長期的幫助。1996~2005年二林區7間教會共同推動團隊服事、資源共享。並成立二林鄉村宣教中心,同心推動區域宣教工作。二林區的教會體認到,11間教會、2個機構,其實應該只是同一間屬於基督的教會。2000~2005年眾教會憑信心、自由捐獻,聘得全職同工曹鈴姬牧師擔任宣教中心主任,共同推動宣教事工。

    2001年為了宣教需要,竹塘教會計畫興建教育大樓,但存款只有100多萬台幣,鄰近的仁愛教會與二林教會基於「基督裡肢體關係」,以無息或低利協助竹塘教會,使教會不用花費高額利息向外界貸款。分享這段歷史的重點不在於籌措經費的心得,更重要的是見證「國度性的教會觀」。

    如果眾教會可以將自我中心的觀念轉化為「以基督為中心」的教會觀,落實在基督裡肢體的關係,必大大的有助益於今日的宣教工作。這種「共同體」的策略,就是「中會體制」下最美麗的夥伴關係,如同《聖詩》317首所強調的「在相愛中的夥伴關係」,使即將關閉的竹塘教會獲得復活與再生。如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以善用中會體制的力量,活化宣教共同體的夥伴關係,我深信必然會有更多美麗的見證。

  • 在社區中看見神的作為

    這20多年來竹塘教會最大的喜樂就是見證「上帝絕不捨棄任何一間(小)教會」。早期竹塘教會因著工業化及鄉村人口外流的衝擊,弟兄姊妹有一分很深的「被棄感」,但是教會勇敢打開大門,走入社區,1萬6000個鄉民就是我們服事的對象。剛開始四處碰壁,老人社群、婦女社群拒絕我們。只有單純的小孩子接近我們,我們發現鄉裡沒有圖書館,只有一間昏暗的出租書店,於是從1988年底開始設立社區兒童圖書室,試著在這片福音硬土開出道路,經由當年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盧俊義牧師,在《台灣教會公報》上大力呼籲捐書,經過整理共有800本書上架,社區兒童圖書室成為教會與社區的媒介,舉辦多種活動。

    兒童圖書室激勵出大專生回鄉伴讀風氣,也激勵出學校的老師來幫忙指導學生排隊借書,每次暑假活動結束的感恩晚會,會有一個用沙土堆出來的大台灣,孩子們、家長、志工們會手持蠟燭,一一插在沙土上,跟著牧師為竹塘鄉、為台灣代禱,第一年一百多人參加,逐年增加參與人數。兒童劇團的公演成為鄉民盛事,人數眾多,多位國中、小老師參與編舞、訓練,其中以耶穌降生、向日葵的秘密、麻雀與孔雀三齣劇碼最膾炙人口,布幕、道具是由一位高中小女生一筆一劃仔細做出來,演出地點通常在學校或文化中心。

  • 上帝打開四扇宣教大門

    社區的「兒童圖書室」是上帝打開的第一扇門,讓教會進入國中、小學,也在各種活動當中兒童將父母帶進來教會。上帝打開第二扇門是對村民的「義診」與「身心關懷」。1990年代,生活圈較封閉的農村婦女,不敢去衛生所或醫院做子宮抹片和乳癌篩檢,教會與醫院、衛生所合作,由教會婦女率先參加,再現身說法說服其他婦女參加檢查。

    上帝打開第三扇門為「喜樂團契」與「弱勢關懷福音事工」,盼望教會成為人們心靈之家。竹塘教會推動身心障礙者的關懷與福音事工,於1997年成立了喜樂團契。到了2003年成立獨立的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協會,成功推動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場「愛加倍庇護工場」。

    上帝打開第四扇門為「向日葵學園」、「向日葵成長營」以及「永寧希望小學」。2002年時值竹塘教會設教滿70週年,完成了教育館的建築,隔年承辦「彰化教育局中輟學生復學專案」,成立向日葵學園(日間)。2004年再成立「彰化縣基督教青少年福利促進協會」,輔導瀕臨中輟學生,名為向日葵成長營(夜間)。教會承辦中輟復學專案,學生可在學園內領取國中畢業證書。老師以生命教育陪伴學生走出迷失,建立正確價值觀,讓學生擁有盼望與喜樂的新生命。

  • 孩童生命教育從小紮根

    這10年來,竹塘教會陪伴過形形色色的孩子,如果他們擁有健全的家庭,就不會有這段艱辛的成長歲月;如果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有人陪伴,至少在成人階段他們可以獨立自在。於是教會成為他們生命風暴中的家,陪伴他們,傾聽他們。

    向日葵學園作息時間跟一般國中一樣,傍晚送走他們,成長營的學生就進來了,學生當中除了高關懷的孩子,還有社區中家庭功能不彰的孩子,連同沒有名單內的弟弟妹妹都一起來,教會提供給他們家庭的氣氛,學生可以先在大客廳看看電視、聊天,在一起吃飯、寫作業、複習功課,幾年來陸續有50位學生參加,目前有6名就讀大學。

    在2010年時,上帝又透過世界展望會,將永寧希望小學帶進教會,專門針對學習落後的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每天放學後,這些學生被接到教會,比成長營學生早進來,各科目分班學習,晚飯後再送回家;升上國中後還可以繼續參加成長營。這幾年我們深信,教會從事支持性的生命教育,對現代媒體混淆、是非不分的時代,有正面的效果。

    竹塘鄉永安村與內新村的交界處,有一座「竹塘鄉阿彌陀佛碑」設置於濁水溪沿岸的九塊厝堤防旁,石碑中間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上方則有月眉兩個小字。據聞最早是有塊類似神主牌之木碑,隨著濁水溪漂流至此被村民拾獲,後來在當地立碑供奉,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在濁水溪沿岸設立堤防,居民便將此碑移至堤防上參拜,但因濁水溪氾濫無常,於1966年居民再將石碑遷移至堤防旁的現址。

資料來源:竹塘教會/竹塘基督長老教會網站、竹塘天主教堂/台灣教會公報網站